整体性保护:非遗保护可持续的重要理念

发布时间:2021-07-2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7310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解读

编者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性保护、坚持依法科学保护、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规划》明确了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6个方面主要任务,并通过8个专栏对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经费保障4个方面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推动形成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整体性保护:非遗保护可持续的重要理念

陈华文

我国的非遗保护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传承弘扬与有序发展的工作。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核心的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更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受益的中国实践。

文化生态区形式的区域性整体保护从一开始就不仅注重非遗本体,同时更注重与非遗存续相关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自然、文化生态的保护,来达到非遗在一个区域内的良性和有序的传承发展。开始于2007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保护实验区1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0余个,文化生态区的整体性保护模式逐渐深入人心。

以文化生态区保护方式为主导的整体性保护,不仅创造了设定特定区域,制订可行规划,采取融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对非遗整体保护的方式,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结合空间文化具体而独特的社区、村镇、街道等,有序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方式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规划》,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的基础上,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其中,主要任务之四,就是“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这部分内容,涉及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加强中国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在其专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突出在前期建设基础上,要求“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建设经费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建设管理机构力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在综合性非遗馆、专题馆等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贯穿于“十二五”“十三五”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探索,在“十四五”期间将更加规范、全面和深入,并设定了建成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

除此之外,以区域性为依托的非遗保护相关实践与探索,也在文化生态区保护之外被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如因城市化进程、社会转型、社区改造等而受到影响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则通过“非遗在社区”工作,使其在特定社区得到整体性保护,并在城市化中融入生产、生活;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或资源结合紧密的传统村落、集镇和街区作为特殊区域,也因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传承良好且有序、文化认同高而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之中。后者的区域虽然相对空间较小,但文化的历史基因相似、文化特色同质性强、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度高、非遗与生产生活关系紧密、社区村镇和街区民众的认同度高。因此,这种区域性整体保护往往深得民意,政府与社会、官方与民间契合度高,从而使非遗保护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文化生态区保护激发、创造的一种新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是对区域性保护在“十四五”时期的一种扩展。

区域性整体保护在《规划》中特别强调要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些与重大国家战略结合的工作中也同样要求进行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方法的保护,如在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同时,要求“加强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提高有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在开展“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同时,“支持大运河沿线地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边境地区设立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种既考虑重点也考虑特色,并将特殊的区域纳入国家规划,使之重点与全面结合、特色与特殊结合、核心与边缘结合的方式,必定使我国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成为中国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走出中国非遗保护特色之路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