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

发布时间:2020-12-25 浏览次数:16192
所属类别:曲艺 所属级别:国家级 所属批次:第二批
所属地区:鄞州区 命名时间:2008.6 传承人: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浙东农民田地劳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田头小调。后增加了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唱历史故事,演化成犁铧文书,雅称“莲花文书”。 “莲花文书”经过鄞县历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并从兄弟曲种中引入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利用,由原来的坐唱发展到台前走唱,成为今日的“走书”。伴奏乐器以四弦胡琴为主,另有琵琶、三弦等,鄞州走书艺人从乡村田野走进城镇书场演出。因走书形成于宁波地区,故称“宁波走书”。

1952年建立鄞县曲艺改进会,走书演员政治上翻身当了主人,编写了许多现代化书目。1964年一律唱现代书,传统书停唱。曲艺演员编写新书、学唱新书,其中《五十一号兵站》唱遍全县村落,最后上电台演唱,开辟了宁波走书上电台的新局面。

1980年后,鄞县除了县曲艺队还组织民间艺人进行登记注册,建立县曲艺管理小组统一管理曲艺队和民间艺人二支队伍,各镇乡纷纷建立书场,全县有13个正规书专场。演出队伍、阵地空前庞大。宁波走书在音乐上大胆创新,吸取了其它曲种的曲牌,地方小曲、越剧的唱腔,又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月琴、笛子等乐器,强化了曲艺演出的气氛。宁波走书也开始走出宁波,北跨钱塘,南临雁荡,东渡舟山诸岛,挺进上海,形势大好。乡乡走书声,村村听书人。1983年鄞县代表出席了全国曲艺会议,并在会上汇报了鄞县曲艺工作情况,鄞县宁波走书的盛况深受与会的各省市代表的赞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宁波走书演出市场一落千丈,曲艺队解体,大批曲艺演员转行, 宁波走书从顶峰一下跌落低谷,濒临消亡。

2008年“宁波走书”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一、制式

宁波走书一般由一名演员、一名四弦胡琴伴奏乐手组成一档进行演出,也可以演员男女双档,多名乐手伴奏(四弦胡琴、杨琴、琵琶、二胡、大提琴、鼓板等多种乐器)。

二、演出形式

演出时舞台上一张桌子,一块用紫红丝绒制作十分精致的桌围,上面绣上宁波走书某某某大名(后来改为某某曲艺队)左右二把椅子,演员椅子比乐手椅子要高些,演员坐桌子左边,乐手坐桌子右边。演出男女双档走书时,演员坐桌子二边(和评弹相似),乐队坐舞台右后边。男演员身着长衫,女演员旗袍(演现代书时演员都穿时装),桌上一把折扇、一块手帕、一块醒木为演唱道具。

三、宁波走书说、噱、弹、演、唱:

宁波走书说、噱、弹、演、唱技艺精堪,“说”有表书、韵白、分口、方言、插白。“噱”演员以幽默、风趣、滑稽等语言和动作,引人发笑给听众带来轻松、回味。“弹”宁波走书以四弦胡琴为主胡伴奏,也可配上杨琴、琵琶、二胡、大提琴、鼓板等多种乐器伴。“唱”包括表唱、说唱、衬唱、和唱,假唱等,宁波走书有四个声腔系列、二十多个曲调。“演”一人饰多个角色,集生、旦、净、未、丑于一身,边唱边表演,动作幅度大。宁波走书表演艺术即有越剧的“说、表、演、唱功”,又有京剧武生的武打套路。宁波走书传统长篇书有《包公案》《紫金鞭》《白鹤图》等60余部,现代中长篇书有《西安事变》《51号兵站》《紧急电话》等5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