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发布时间:2020-12-15 浏览次数:9047
所属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级别:国家级 所属批次:第二批
所属地区:象山县 命名时间:2008.6 传承人:史奇刚

晒盐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所生产的食盐曾经满足了数亿人的生活需要。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陆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海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象山的盐产品曾是国家重要的赋税收入,目前,仍有上千人从事晒盐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象山晒盐历史悠久,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等正史中已有象山产盐的历史记载,元人称制盐为“熬波”。元代以后,逐渐采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

象山晒盐工艺是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整个工序有10余道,纯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科学技术知识。

【工艺流程】

1、开辟滩场工序:

近海筑塘御潮,建水闸,纳潮排淡;开沟筑塍为界,成方块滩场,环场沟渠贮海水(另同时挖若干潭贮潮)

2、制灰土工序:

先用削刀削松滩场泥,以碌扒碌碎泥块,再用竹竿揽泥成细,形如灰状。挑潭中海水,用木瓢洒泼匀透,使泥(灰)吸收水中盐分,日中再泼再晒,至日落,以削刀将泥(灰)集聚,用木板夹成长堤状,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一般盛夏二日至三日,秋冬四日,泥(灰)中已饱含盐分。

3、制卤工序:

在滩场中心便利位置筑土圈如柜,长八尺,阔6尺,高2尺,深3尺,称灰溜。在溜旁开一井,深8尺(或用缸以承溜),溜底用短木数段平铺,木上再铺细竹数十根,覆以柴灰,然后填所晒场泥(灰)入溜中,用足踏实,再以稻草覆灰,挑潭中海水泼草灰上,使缓缓潜渗入井中,即成咸卤(鲜卤),可上灶煎盐。测卤咸度用石莲沉浮而定。后改为用柴灰平铺盐田,引海水入盐田,吸取其咸分。灰晒干后扫成堆,如是重复二天,灰中饱含咸分。再挑灰至漏碗,灌海水至漏底,即成鲜卤。

4、结晶工序:

(1)煎法:设泥灶,用铁盘或篾盘、铁锅(大锅二具,中锅一具),置其上,注卤水入内加热,将皂角末和半糠搅沸卤中,顷刻成盐。(2)坦晒:择盐田适中地段,围成方格(每格50~100平方米不等)。格内土压实,铺上碎缸片,中分数格,将鲜卤注入坦格中,利用阳光与风力,使卤浓缩结晶成盐。

长期的实践中,还形成了纳潮操作规程、制卤操作规程、结晶操作规程、堆坨操作规定等丰富的工艺文化内容,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