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蛟川走书)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次数:6758
所属类别:曲艺 所属级别:省级 所属批次:第一批
所属地区:北仑区 命名时间:2007.6 传承人:乐静

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传,最早从上虞流入。当时,曾有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借以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光绪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流行余姚农村。后余姚有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成立“杭余社”,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许生传老先生,吸收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群众欢迎。在其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并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同时,书目方面也有发展,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等一些长篇,演唱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宁、舟、台地区。

宁波走书表演开始为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出现简单伴奏的形式,演员坐于桌后,乐队坐桌子两旁;演员因于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故称“里走书”;再后,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作表演圈,称为“外走书”。时鄞西谢宝初的表演,城里段德生的唱腔,慈北毛全福的武功,各有千秋,名噪一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

由于莲花文书从坐唱发展到站立表演,分口饰角色,这样演员在台上动作的幅度比较大,走书之名也由此得来。建国后,宁波走书表演发展到男女双档,伴奏力量也得到加强。

宁波走书曲调常用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三种,俗称“老三门”。有时也用还魂调、词调、二簧、三顿、三五七等。“四平调”一般作为一部书的开头,末句常由乐队和唱。“赋调”随内容情节、人物性格,有紧、中、慢之分。如慢赋调节奏缓慢,曲调下行为主,多用于哀诉之类的叙述或回忆。“马头调”据艺人所传,系从蒙古民间曲调中转化而成。“三顿”节奏较快,旋律高昂,大都用于人物心情激动或情节急迫之处。

走书演唱伴奏乐器中,四弦胡琴为必不可少的主乐,也是宁波走书音乐具有独特风格之处。其他乐器有二胡、月琴、扬琴、琵琶和三弦等。宁波走书的主要传统书目有:《白鹤图》、《黄金印》等。

奉化、鄞州文化馆有文艺干部。都组织专业和业余创作骨干,专门从事宁波走书的剧目创作并创作了多部现代新书;宁波走书演员超过百人,演出书场达13家之多。宁波走书以蓬勃的发展势头逐渐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