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十四夜过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1-02-26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1097


    宁海因为有其特殊的典故流传,传统上在正月十四日过元宵节,俗称“十四夜”。明崇祯与清康熙《宁海县志》中记载:岁令,元宵市庙张灯十三日至二十日乃熄。在康熙以前元宵节是指一段日子,而不是某一日。光绪《宁海县志》:“元宵燔桑柴谓之炟址界,市庙里社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日乃止。正月十五谓元宵,城中演剧十四起,乡间十三起。”可见在清朝中后期才确定正月十四夜为元宵节。最热闹的要数前童、黄坛等地举行的元宵行会活动及一市、桑洲的吃糅习俗。疫情之下,这些活动都取消了,本来热闹非凡的宁海十四夜要比往年逊色许多,但仍是减不了人们十四夜闹元宵的热情。
    宁海有两句老话,“要吃,十四夜;要睏,冬至夜”;“年卅夜的鼓,十四夜的肚”。今年可是大家躲在家里乐着吃了,来看看宁海十四夜的吃:东路斧头糰,西路糊米筒、南路羹糅糅,北路裹汤包,各地丰富的节日美食足够撑破肚子了。





    十四夜的汤包馅料是剁细了的剥芥菜、冬笋和香干,因剥芥菜水分多,汤包一般蒸熟吃。蒸熟后的汤包皮薄半透明,内中馅料碧绿青翠让人垂涎三尺。蒸熟后趁热小心夹出仔细端详一只只元宝晶莹剔透、香味扑鼻,咬一口各种食物的味道一层层地袭来,肉香、菜香、虾皮香……回味无穷。一市、桑洲等地除了包汤包外,还要糊米筒,早几天前将粳米浸泡在清水中,十三日时道地上架起石磨
    各家挨序将湿米磨成米浆放置在水桶里待用,十四日上午一大早准备裹米筒的馅料,有海带、猪肉、芹菜、豆芽、萝卜丝、香干等相当丰富。宁海东路长街一带在十四夜要裹斧头糰,吃意思是包包裹裹、团团圆圆。斧头糰的糰皮是糯米粉和粳米粉以三七开比例用热水揉搓成的,因内中馅料不同有甜糰和咸糰之分。咸糰配料丰富萝卜丝、猪肉、香干、虾米、冬笋等,甜糰配料通常是豆沙馅,制作时将大粉糰揉成酒盅形状,然后按顺序粘拢边缘,再在口子上捏出绳子花样放到笼屉上,沸水蒸熟即食。宁海西部和南部的桑洲一市等地民风朴实,那天每家每户都欢迎外人来品尝糅。据说越让人家吃,该户人家越会人丁兴旺、事事顺利。配料十分丰富通常将花生、猪肉、冬笋墨鱼干、牡蛎、香干等切成细丁,剥芥菜切碎。炒料理时 锅里先倒水待水开,放上剥芥菜,再将均匀渗水的米粉倒入锅内一边慢倒除牡蛎外的配料。一边不断搅拌均匀,待水沸腾打泡撒上花生、葱花,倒入牡蛎搅翻一下即可食。



    吃了十四夜的传统美食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道地、猪牛栏舍前点燃樟树枝“燂址界”,边走边念:“十四夜,燂址界。燂燂樟树梗,银子咣咣响;燂燂樟树叶,银子叠打叠。金银宝贝燂进来,腌臜(污秽)晦气燂出去。” 意思是燂了址界,屋里发得快。疫情之下,更是应该多燂燂址界,去除晦气。
    在宁海乡间,十四夜还要举行猜灯谜、舞龙灯、打狮子、撒船灯、跑马灯等灯会活动,小孩儿们则拉着兔灯走街串巷,就地闹元宵。公园里、社区服务中心、村文化礼堂里挂满灯笼,张贴谜题,众人纷纷参与其中。锣鼓声一响,舞狮舞龙船灯马灯开始表演,“麒麟送子”、“偷诗赶船”、“挣球抢灯”等吉祥如意的动作博得众人连连掌声。在欢快的节日里,大家讨个彩头:万事如意,事事顺心。十四夜的“灯头大戏”则是把宁海人闹元宵的热情推向高潮。
    过了十四夜,标志着这个兴奋热闹的新年落下帷幕了,大家该出门的出门,该上工的出去工作了,一切又慢慢恢复到平常日子情形。


宁海非遗中心    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