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端午, “温故”非遗展 第二十二回 在宁波阪急百货开展。此次展览以宁波省级非遗项目 “龙舟竞渡” 为核心,以 “天地人和” 为展览精神,以 “端午” 为立意,融合各种端午习俗,展现艾香满堂、龙舟竞渡、五黄六白、辟邪祈福等宁波端午习俗,体现 “天地人和” 的智慧 。
此次展览期间恰逢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温故”非遗展第二十二回推出“非遗守护人”计划,邀请了全年龄段、各行业热爱非遗的各界人士加入到这个计划,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在“温故”非遗展第二十二回上,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女士,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产业发展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二级调研员邝菁琛女士,宁波阪急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阿曾亮太郎先生,宁波市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孔燕女士,龙舟竞渡非遗传承人水春华先生以及非遗守护计划的青年代表陈罗先生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代表竞技精神的船桨启用,寓意展览正式揭幕。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女士说:
“龙舟竞渡,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和谐意义,也表现了奋力拼博、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一节日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这也是传统节俗之所以盛传不衰的源泉力量。”
龙舟竞渡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水春华说:
“竞渡传承的背后,是龙舟队员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是各界政府对龙舟文化的不断挖掘深化。
在长期的龙舟运动影响下,“同舟共济,奋楫争先”的龙舟精神已经成为竞渡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竞渡人向着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作为此次传承人计划的代表,宁波城市青年文化IP落日俱乐部的主理人陈罗说:
“这些通过大量练习积累完成的技艺,是我们祖先一直信奉的‘天道酬勤’,也是我们不同的守护人共同相信的古老法则。”
活动现场汇集了很多年轻的非遗爱好者,年轻力量的注入,让温故有温度有故事。
宁波是中国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1976年,于今鄞州云龙镇出土的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可见2000年前宁波地区龙舟竞渡的雏形,时光流转,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兴盛于明州大地……
在“天”部分的展区,展览了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的铜钺复刻版。于今云龙镇出土的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器身一面无纹,另一面铸有边框,框内上方为双龙纹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
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上坐四人成排,皆头戴夸张的羽冠,双手持桨奋力,羽冠的羽毛似乎迎风飘扬。
该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铜钺上的“羽人”,反映了百越民族的“鸟神”崇拜。“头戴羽冠、股坐独木舟、手划船浆”的形象,是鄞人先民图腾崇拜的真实体现。
“羽人竞渡”纹铜钺,表达了古人对神鸟的崇拜,传载了诸多越文化信息,是越民族的精神象征……竞渡传统,也说明古人感恩天象庇佑,形成祭祀传统,延续今日,流传至今。
800多年前明州大地上的端午盛况,早有记载:南宋名相宁波人史浩曾在咏家乡端午节的词《花心动》描述:“槐夏荫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粽子)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欢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后至南宋,宁波地区出现了“十六过中秋,中秋赛龙舟”的民俗,此后龙舟竞渡慢慢融入到当地农历八月十八寿春盐官庙庙会,是旧时宁波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直至民国,鄞县依旧有东钱湖、云龙、五乡、望春四个地方仍保留了大规模的中秋前后龙舟竞渡习俗。此习俗中间沉寂过,改革开放后,龙舟竞渡在端午时节又重焕生机。
在“温故”非遗展第二十二回的展览现场,寿全斋的药香、金银彩绣的布,加入老虎的造型,最终形成香袋。
展览现场通过各种和端午相关的非遗工艺的展示,体现宁波非遗项目的丰富多彩:
色彩浓郁,表现力丰富的金银彩绣;有避邪之意,寓意孩子长得虎虎有生气的虎头鞋;
以“正、证、精、真”为立业之本的寿全斋的药材;有避邪驱瘟之意,也有点缀装饰之用的端午香囊;
以泥金和彩漆相结合的泥金彩漆制成的端午容器;晶莹滋润,如玉似冰的越窑青瓷;
技艺繁复,精妙绝伦的宁海龙舟雕刻;缸鸭狗带来粽香飘飘;还有体现奋发团结精神的龙舟竞渡……
各种端午习俗的展陈再现,展现宁波的端午风俗源远流长,是中国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俗地域,是中国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展览时间:6月3日—6月13日
展览地点:阪急4F庆典广场
TIPS:展览无需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