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夜,诗韵绕甬城。10月7日晚,由宁波市文化馆和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携手打造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诗路小宁讲非遗”专场系列活动在市民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联合“宁波诗路声音博物馆”项目,本次活动精心遴选了10首与宁波山水人文紧密相连的唐代诗篇,融合非遗元素,通过童声朗诵、非遗展演、诗境演绎等多元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月圆之夜诗意流淌。活动当晚,上千人次市民共聚一堂,聆听稚嫩童声吟诵唐诗经典,感受宁波诗路的文化脉动。
当唐诗遇见童声
非遗有了温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10月7日晚7时,宁波公共文化中心广场灯火通明,呐豆少儿合唱团齐声唱响《阿拉小宁唱宁波》,拉开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诗路小宁讲非遗”专场演出的序幕。这场以儿童为主角的非遗晚会,打破了传统节庆演出的固有模式——孩子们不仅是观众,更是讲述者、表演者和传承者。
通过童声讲述民间故事、吟诵唐诗、演绎非遗项目,孩子们用最纯净的声音,串联起宁波的文化根脉。奉化布龙在少年手中翻腾生风,水火流星划破夜空,木偶摔跤引得全场欢笑,姚剧唱腔婉转悠扬,快板书节奏铿锵……一个个非遗项目在童趣与技艺的交融中焕发出别样生机。
活动现场还为十余位“非遗推荐官”举行了授牌仪式。“非遗推荐官”由市文化馆和宁波广电集团联合打造,有“小宁讲非遗”、“非遗讲解员”大赛的获奖者,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留学生,也有从事媒体工作的记者、主持人等……他们将依托自身的影响力和专业特长,通过多种渠道,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推动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当代生活。
舌尖上的非遗
指尖上的传承
如果说演出是听觉的盛宴,那么同期举办的“非遗吉市 品·月”则是一场味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宁式月饼、王升大粮油、宁波红茶、瀑布茶、三山玉叶绿茶、北仑味道糕点……十余项“舌尖上的非遗”齐聚一堂,现场飘香四溢。
在非遗吉市互动区,冰皮月饼DIY与面塑体验最受欢迎。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捏出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玉兔”和“团宝”,并集齐专属印章,将一份独特的“非遗记忆”带回家。不少家长表示:“动手的过程让孩子真正理解了‘匠心’二字的分量。”
创新表达让传统“活”起来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非遗走出展柜,走进生活,尤其是走进下一代的心里。”宁波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宁讲非遗”项目正是我们探索的答案——用孩子的声音讲文化故事,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传统。”
此次活动巧妙融合“展、演、集、游”四种形态,打破单一观演模式,构建沉浸式文化场景。NPC互动吟诗、集章打卡、亲子共制等设计,极大提升了参与感与趣味性,实现了非遗传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的转变。
月已圆,情未散。这个中秋,宁波用童声点亮了非遗的灯火,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当孩子们仰望明月,轻声吟诵千年诗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节日的温馨,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与坚定前行。
一审:郑智颖
二审:吴 佳
三审:宋 臻